您在這裡

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於11月27日舉辦「掌握2018全球綠商機,全球太陽光電及微電網市場趨勢與商機說明會」,協助業者蒐集市場情報,了解全球電力市場商機。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近報告指出,全球太陽能發電量快速成長,於2016年首次超過燃煤發電,位居所有電力燃料之首。IEA推估未來5年,太陽能仍將是全球新增再生能源發電的主力,遠高於風力發電與水力發電,預期到2022年時全球太陽能發電總量將達到740GW。臺灣太陽光電產業鏈完善,在系統及大型電廠建置已成功進軍國際市場,此外追日型及漂浮型系統在海外皆有實績,在臺灣政府擴大內需市場提供廠商累積建置經驗與實績下,我商未來將有更大機會競逐國際市場。
工研院IEK 楊翔如分析師分享全球太陽光電市場商機與展望,表示2016年因為中國大陸市場快速成長,全球安裝量為75.9GW,成長率49.3%,該年前十大市場合計占比由8成上升為9成,並推估2017年安裝量上修為92GW,成長率21.2%;然因2018年美國201條款和中國大陸需求減緩,預測安裝量和價格將呈現下跌趨勢。整體而言,於2018年太陽光電累積安裝量可能超越500GW。然在部分安裝過剩、面臨併網問題之地區(例如日本),將可透過智慧化系統以協助太陽能電力整體調度。
針對微電網應用,中興電工李庭官博士表示離島由於系統規模小、距離大型電力系統遠,多由個別用戶以柴油機或獨立系統供電,使用碳排放高的燃料。由於燃料需遠距運輸,燃料與運輸的高成本導致發電成本高,有電力供應經濟性課題。導入大量再生能源將可減少燃料使用,同時解決環境與成本問題,並可降低電力系統供電品質與穩定性。若以微電網技術為基礎擴大再生能源利用,隨著儲能技術成本下降,將有機會使用再生能源做為改善離島電力品質及可靠度之供電解決方案。中興電工在澎湖東吉嶼已成功建置微電網系統,包含有兩組200kW柴油發電機組及智慧型能量管理系統(SEMS),既設86.4kWp太陽能發電系統、90kW逆變器及180kWh儲能電池。另外中興電工也在南非建置全世界第一套採用燃料電池供電之微電網系統,該系統使用三部燃料電池獨立供電系統,供應34戶家庭使用。


太陽光電能源科技公司羅家慶董事長表示為在有限的土地面積追求更高的發電效益,全球各大廠開始積極導入雙軸追日系統,另外追日系統也能配合智慧電網發展,不僅能提高利用率、也能增長發電時間,並提高土地利用率。太陽光電公司獨家研發iPVTracker雙軸追日系統已獲得全球超過40國、60多項專利,在國外最大用到40片模組,因臺灣有颱風,在臺灣最大已可操控24片模組,另若以360度精準追日結合雙玻雙面發電模組,能提升50%至100%的發電效益,還能兼顧市場追求低成本的要求,結合自主研發的iPVita能源管理系統,帶動綠能產業跨入工業4.0,亦即智慧製造領域,連帶也能朝物聯網、雲端控制、大數據運算的方向發展。太陽光電公司的雙軸追日系統能在遠端監控、遠端操控,目前該系統因功能優異且性價比高,在日本同項目的市佔率約90%。
李長榮集團的李國壽協理表示目前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其中水面「浮動式太陽能光電系統」可於水庫、滯洪池等水面裝置,不與農業爭地,且可降低滯洪池及水庫水量蒸發與優養化問題,臺灣首座「浮動式太陽能光電系統」即是由李長榮集團與旭東環保科技在屏東大武丁滯洪池完成建置,該案有499.8kW;另外李長榮集團也陸續完成如屏東烏龍滯洪池499kW、屏東牛埔溪滯洪池495kW、臺南芒子芒1557kW等案的建置。「浮動式太陽能光電系統」並非臺灣獨有,該項系統在2010年起,就被全球廣泛運用,然過往很多架構設計因為成本不具競爭力,因此就沒再持續發展。目前觀察,全球較可行的浮力系統除了法國的CT系統外,臺灣李長榮集團與旭東環保科技研發之「浮動式太陽能光電系統」因具組裝簡單、工期縮短、設置彈性,環保材質,水域閒置空間靈活運用等優點,研發的浮筒式系統將有機會成為主流之一。水面水面「浮動式太陽能光電系統」深具發展潛力,預估臺灣光水域面積可以施作至少有2.5GW、中國大陸超過50GW,在東南亞也可超過30GW;建議我商未來除持續耕耘臺灣市場外,亦可逐步在東南亞多水塘、湖泊等國家開始布局。
為協助廠商取得國際市場商情,綠色貿易計畫除舉辦商機說明會外,亦定期收集海外資訊,透過綠色貿易資訊網、綠色貿易資訊粉絲團與Line@群組分享最新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