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業廠務系統可如何執行減碳? 企業每年為了促進營收,製造活動碳排放可能增加,要如何限制碳排成長不超過碳減量目標?
■ 工廠廠務與第一線作業人員對於製造運作與碳排放的狀況最了解,由於科技產業用電碳排放佔比最高,廠房方面的碳排放減量最直接的做法為電力使用的節約與空調改善。除了從廠房節能的面向減少碳排放,企業也可另外透過購買綠電的方式抵減碳排放。■ 企業在促進商業營收的同時,也可從其他管理模式限制各營業單位的碳排放。如光寶推動碳的財務化,實施內部碳稅,對各單位設有碳排放額度,若營業單位的營運碳排放超出額度則須付出相對的成本,促使各單位機及減少碳排放,達成企業總體碳減量的目標。 -
國際上碳排放、碳足跡或水足跡等評鑒有哪些盤查標準與規定?
■ 臺灣有越來越多業者須因應供應鏈或品牌商要求進行碳盤查,目前「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國際上應遵循ISO14064-1:2018的規範,業者若填報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要求也應以ISO14064-1:2018為準,而「產品碳足跡」盤查則應根據ISO14067。若企業進行產品碳足跡盤點,但不規畫做第三方認證不申請標籤,則有其他國外標準可遵循。
-
產品碳足跡計算常見問題彙整
項次 問題 解答 1 產品碳足跡如何計算? 標的產品盤查範疇內之「活動數據」乘以「排放係數」加總 2 何謂活動數據? 即企業產品製造生產時的投入產出量 3 活動數據蒐集範圍? 蒐集範圍涵蓋產品生命週期範圍,若為B2C產品,則涵蓋原料取得、製造、配送銷售、使用以及廢棄處理五大階段;若為B2B產品,則為原料取得與製造階段 4 排放係數從何而得? 排放係數可從盤查供應商獲得,或從資料庫而得,目前國內碳係數可從環保署碳足跡資訊網與工研院DoITPro 資料庫而得 5 廠商該如何蒐集以及提供各階段資料? 可透過碳足跡盤查表,將五大階段需提供資料,依序蒐集填入 6 數據盤查過程哪些是必要資料? 原則上只要是盤查範圍內有花到錢的投入與產出項目都要列入( 資本財,例如:設備與建築物例外) 7 原料取得階段涵蓋哪些項目? 包含主要原料、次要原料、包裝材料以及耗材等 8 製造階段涵蓋哪些項目? 包含製造過程所使用到的各項能資源以及所產生的廢棄物等 9 配送銷售涵蓋哪些項目? 包含產品從製造工廠運送到第一階銷售點間相關的運輸過程 10 使用階段涵蓋哪些項目? 包含消費者使用產品時所耗用的各項能資源與產生的廢水排放等 11 廢棄處理涵蓋哪些項目? 包含產品在使用後所產生的各項廢棄物以及處置方式 12 能資源中的用水與用電量如何而得? 參考繳費單據與實際用水用電的紀錄情形 13 生產線若沒有獨立電錶,該如何得到製程用電? 原則上若可專線生產(無其他機台同時運作)為佳,可透過記錄此次生產數量與期間的用電度數而得知;其次為將整廠用電採分配方式,或使用勾電錶方式而得知 14 數據填寫時所使用單位? 除能源外,原料用量需轉換為重量單位(一般常用Kg),污染物等產出則依盤查表而定 15 碳足跡使用的單位? 每功能單位的二氧化碳當量(CO2e/Functional Unit,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per functional unit) 16 數據蒐集期間為何? 一般原則以常態性生產一年為期間 17 是否有關於碳足跡的國際標準? 目前是依照ISO 14067:2018溫室氣體-產品碳足跡-量化之要求事項與指導綱領進行產品碳足跡(CFP)之量化與報告 18 碳足跡是針對工廠還是產品? 依照ISO 14067國際標準,主要是針對「產品」進行計算 19 計算完產品碳足跡後,如何被國際認可? 當產品完成碳足跡計算後,即可透過第三方查證的程序,來取得查證聲明書 20 目前國內查證單位? 目前國內可進行查證的第三方機構,有立恩威國際驗證股份有限公司(DNV)、香港商英國標準協會太平洋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BSI)、台灣衛理國際品保驗證股份有限公司(BV)、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 以及台灣德國萊因技術監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TUV) 資料來源: 國際鏈結之企業碳足跡指引(2021.11) -
眾多減碳措施(如:新技術、再生能源、新產品 研發製造)的背後,是否真的有助於減碳? 在製造減碳產品過程中,是否可能創造更多碳排放?
■ 國際能源總署(IEA)針對國際上八大行業,包含快時尚、電子產品、汽車等產業進行碳排量分析,藉由生命週期評估(LCA),發現可由企業本身所控制的範疇一與範疇二碳排量僅佔總體產業碳排量的10%,產業最大宗的碳排放來源來自於範疇三原物料供應的間接碳排放。因此在考量碳排放改善作業時應從LCA概念思考。以蘋果公司為例,iphone的生命週期中,產品製造碳排放佔83%、產品運輸佔2%、產品使用佔14%,因此蘋果從製造端下手推動供應鏈零碳排的目標,而在手機使用方面透過APP的設計讓手機使用更省電,進而減少整體產品碳排放量。■ 政府呼籲業者「先低碳再零碳」,業者初步可從廠房空壓機、空調、鍋爐等設備做汰換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再進一步將製程優化。臺灣淨零碳排趨勢不可避免,政府各單位皆有資源可協助產業,希望各業者提早推動減碳行動。 -
企業水資源的管理是否也是減碳的措施?
■ 降低環境足跡是減碳重要手法,水資源管理也是減碳措施,如減少1度的民生用水就可以減少0.21公斤的碳排放。
-
臺灣再生能源憑證如何銜接國際?
■ 臺灣身為外銷導向國家,國家制度與國際合作及鏈結非常重要。臺灣再生能源憑證(T-REC)在2017年推出後,在2018年即獲得重要的碳揭露計畫(CDP)認可,並陸續獲得北美及歐洲相關綠能標章、RE100、美國LEED綠建築標章等國際標準的認可。T-REC在國際上受到認同,並與各國憑證運作模式相同,如1張憑證為1000度電,透過電子方式發行,可有追蹤管理系統,創造經濟與環保雙贏。
-
未來臺灣綠電購買需求越來越多,是否有供不應求的狀況?
■ 我國已宣示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臺灣也將原本2025年綠電20%的目標,之後亦逐年提高。如經濟部規劃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在2025年至少達到20 GW,2025年後,連續10年,每年至少增加1 GW;離岸風電裝置容量2025年達到5.5 GW,2026年後每年成長1.5 GW。如果以增加之1.5 GW裝置量大約相當於56億度電計算,依新目標,10年間可新增15GW風電,屆時可新增560億度電,若加上太陽能部分,則產生電力將更多,因此未來將有充分的綠電進入市場供使用者購買,滿足國內綠色供應鏈以及企業對綠電的要求。
-
在眾多減碳措施中,自行投資綠電對企業是否碳排放抵減效益最大?
■ 企業可透過購買「電證合一」的綠電憑證抵減範疇二用電碳排放,然而目前臺灣各大型企業為降低碳排放皆有綠電需求,綠電市場在臺灣非常競爭,價格不低。建議企業可建立財務模型,評估用電碳排放對企業之影響以及購買綠電憑證對自身企業的成本效益。購買綠電憑證在短期間可降低企業對減排的壓力,從長期規劃而言應考慮企業節能或更換設備等降低用電量,並思考碳風險對於企業之轉機。
-
臺灣塑膠業者產品碳足跡驗證盤查與推動實務如何落實?
■ 建議業者可從能源使用資料的收集開始,如收集企業電費、水費、燃料使用單據等,並可參考環保署網站碳排放計算工具,初步評估企業排碳量,再從問題熱點著手減碳。業者並可向輔導單位學習碳排放盤查方法學做自行初步盤查。但建議仍需透過第三方認驗證單位進行碳排放認證,以符合國際標準。
-
企業在進行綠色轉型時,如何說服全公司共同往永續減碳的方向營運?
■ 以積極推動公司進行低碳轉型的中小企業金元福公司為例,該企業最初推動循環經濟與節能減碳時,員工對相關概念並不清楚了解。因此企業透過成立討論小組與基層員工溝通,定期分享相關循環議題的趨勢,利用約1小時的分享會促進企業內部交流。經兩年的運作時間,透過不斷的討論,公司內部對於綠色議題的掌握度提升,更能快速銜接企業決策。
-
面對不同的企業營運模式,如零組件製造業、金屬加工等,建議如何推動減碳?
■ 各企業無論在供應鏈的任何一環,都應了解其自身企業的碳排放組合(portfolio),完成範疇一、二、三的碳排放盤查以鑑別其碳排放熱點。其中範疇三間接碳排放的部分過往臺灣企業比較少關注,但相當重要,不同產業的間接碳排放熱點皆不同。如金屬加工業在原物料的使用與生產的間接碳排放最高,則應注重上游原物料的管理;電子電機製造業的間接碳排放則可能在下游與客戶端的交易之管理較重要。■ 企業首先應先鑑別其碳排放熱點,找出最有效的潛在降低碳排的機會,改善產品設計或製程,降低間接碳排放,做整體碳管理策略的思考。根據經驗臺灣金屬或電機產品加工業者,用電約占總碳排放6~7成,則可採用購買綠電的方式減排。代工業者因客戶指定設計或規格,則改變產品設計的可能性不高,但可透過使用其他再生低碳材料降低碳排。 -
企業如何因應及落實ESG永續指標的相關做法?
■ 以台達電為例,公司內部成立永續委員會,與國內外智庫及專業顧問共同執行低碳專案推動ESG。委員架構下設有與ESG指標相對應的專職功能單位,並與企業內各功能單位主管做聯繫。公司蒐集國際永續趨勢後,與內部營運做連結並檢討企業現況,將目標推動到各單位,以全部總動員的方式落實ESG。
-
請問CBAM碳排放量計算方式?
■ 歐盟CBAM目前涵蓋範圍為生產過程排放(包含直接排放及用電碳排放等間接排放),每年5月31日前歐盟進口商必須申報上一年度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作為繳納CBAM憑證數量的依據。產品碳排放量之計算公式=單位產品之碳含量×進口產品數量。■ 原則上,排放量的計算應基於進口產品的實際排放量(actual emissions)。但當授權申報人不能充分確定實際排放量時,則應使用預設值(default value)計算。預設值的設定即參照貨物在來源國表現最差之10%設施的平均排放強度,或以歐盟同產業中排放表現最差的5%的企業平均排放強度計算。■ 歐盟CBAM已提出對於電力以外之產品排放強度計算方法,其中簡單商品(simple goods)計算其生產過程中的直接碳排與間接碳排(該產業電力使用之排放);複雜商品(complex goods)計算生產過程排放與生產過程所使用原料之碳含量;然實際運作上適用簡單貨品與複雜貨品的條件與情況尚未界定,值得深入再研究。 -
請問國際造林計畫(自然碳匯)的實施? 以及臺灣認養復林計畫,如何計入企業的碳移除量?
■ 國際上有民間成立的自願減量交易平台,確有認證造林所產生的碳權而進行交易情形,未來我國如承認此類平台之認證結果,自可鼓勵國內企業至國外經營造林產生碳權,進行國內抵換。但目前臺灣官方有關植樹之碳權及交易等辦法尚未制定公布。此仍屬企業推動CSR自主減碳之範疇。
-
中小企業在資源與經費有限的狀況下,可優先做哪些事情?
■ 臺灣中小企業每年減碳活動預算僅約15~20萬,且各企業人力有限。近期各政府部會辦理多項淨零碳排相關活動與協助,中小企業可多多參考相關的免費資源。許多政府平台皆挹注資源免費提供業者諮詢管道或教育訓練,另許多線上活動在網路上留有資料,建議業者可上網搜尋各項網路資源,深入了解淨零碳排,建立減碳基本知識與能力。部分政府計畫另有提供碳足跡盤查補助,由專門顧問團隊協助業者。業者也可連絡所屬之公協會,了解協會對企業提供之資源。
-
大企業節能減碳行動的資源較充足,是否有適合臺灣中小企業進行的減碳策略?
■ 若要達到國際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許多新興節能技術仍在研發當中,現階段最可行的減碳方式是透過產業能源效率的提升。企業可透過專業服務檢測工廠設備,明確了解設備稼動率,進行能源分析,進而替換高效設備、企業數位化作業或進行其他減碳行動。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向來以中小企業為主要輔導目標,歡迎企業聯繫相關單位深入了解政府輔導資源,為自身企業進行碳排放健檢,另外經濟部國際貿易署除提供「碳足跡指引手冊電子檔」及企業碳足跡輔導外,亦在綠色貿易資訊網下建立「淨零碳排專區」,提供臺灣業者最即時全面之相關訊息,業者只要有任何問題,直接透過「淨零碳排專區」下「碳顧問+」線上提問單協助企業釋疑。
-
從產品生產端盤查碳足跡,若不只是以再生能源替代傳統電力來源,如何從製程改善的角度達到減碳節能?
■ 電機電子產品製造中,有5成以上使用機構件與零組件,以組裝廠而言組裝設備的碳排放相對低。若製造過程中僅使用傳統電力(台電電網供應),則可從調整製程能源消費著手。在原物料的選擇中,企業可擇用低碳物料減少上游碳排放,在工廠端則可進行工廠用電設備分析,檢討製程設備可提高效率之處,達到總體節能減碳的效果。
-
請問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架構與實務操作?
■ 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產業法規與實體影響造成額外的經營成本,因此資本市場要求企業揭露相關財務衝擊。企業內部包含財務長、核心經營團隊、重要投資人等需要認識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營運風險。許多企業目前已發布非強制性的永續發展報告書,然而TCFD為特定的具有強制性的財務揭露框架,其中將包含企業在不同的氣候情境下如何因應風險,需要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為協助企業落實TCFD,建議政府建立國內氣候資料庫提供企業參考,並與國際單位合作取得全球氣候資料,協助我國業者在海外產業佈局中可取得當地相關資訊進行完善的數據分析,促進產業對於各項碳議題因應做準備。 -
身為國際品牌供應商,除了企業自行減碳外,可如何購買綠色債券或碳權?
■ 目前CBAM草案未明確說明企業購買綠色憑證可如何獲得CBAM憑證的減免,企業可透原料供應鏈的調整或公司內部減碳策略降低整體碳排放,其它企業自主減碳方式包含減少電網用電或以再生能源作為低碳的選擇。
-
針對成衣產業目前是否已有國外品牌針對此議題的趨勢及因應?
■「巴黎協議」目標預計在2030年降低全球碳排放45%,並且永續服裝聯盟(SAC)發布新版 Higg 材料永續指數 (Higg Materials Sustainability Index, Higg MSI)將以生命週期評估作為基礎,計算紡織材料之環境衝擊,各國紡織業者紛紛導入碳足跡計算與減碳機制。
-
上下游產業鏈如何共同制定減碳策略? 是否有產業供應鏈整體的減碳成功案例或經驗可參考?
■ 範疇一及範疇二碳排放為單一企業可掌握之範圍,各企業皆可能為夥伴業者的範疇三排放單位,因此範疇三減排須與供應鏈上下游共同合作。以康舒為例,買主要求供應商在交付產品時減少包材並增加使用回收材料,相關要求影響企業生產程序以及上游的材料供應,對康舒非常具挑戰,因此康舒邀請上游設備供應商共同討論產品的設計,商討替代材料使用對產品穩定性的影響,最終減少塑料的使用。未來下游業者對供應鏈的低碳要求將會增加,不只影響自身企業,也會影響自家的供應業者,臺灣整體產業應重視供應鏈減碳的衝擊。
-
目前歐盟有委任哪些亞洲第三方對產品碳排放的查證?
■ 若是針對CBAM有關的碳排放,目前尚沒有相關規範的資訊,也許會特別指定他們認可的組織,但也可能接受既有的查驗證組織(如BSI、BV、DNV-GL SGS、TÜV等),尚待較明確的訊息公布。
-
臺灣多數製造業都是代工業,是否就是以碳盤查為主,提供碳數據給終端廠計算產品碳足跡? 零組件或材料這類產品是否不需要做產品碳足跡?
■ 供應商要交給客戶的資訊應該是供應商生產的產品碳足跡是多少,是計算完畢的數值,如同供應商產品之成本應該是自行計算完畢,報價給其客戶,不是客戶來幫供應商計算成本。■ 若客戶願意幫供應商計算,供應商便可以將產品生產相關的資料提供給客戶來幫忙計算,這時,重點是供應商要能正確地提供要計算碳足跡的完整資料。■ 材料/零件的碳足跡計算勢必逐漸往產業上游做管理,建議製造業者要提早學習如何盤點資料,以及如何計算碳足跡,多靠自己一點可以多省錢一點,也可以了解碳排放的來源,才能進行改變而減碳,提早進行綠色轉型提升企業競爭力。 -
邊境碳關稅的計算是否依照 ISO 14064-1進行盤查與查證(工廠直接碳排放)?還是必須依ISO 14067的產品碳足跡進行盤查(以生命週期考量)?
■ CBAM目前僅涵蓋直接碳排放,計算方式較類似ISO 14064-1。每年5月31日前歐洲進口商必須申報上一年度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作為繳納CBAM憑證數量的依據。進口商可使用出口企業提供之實際排放量證明,或者套用歐盟預設值(Default)排放量。■ 歐盟預設值基於該國該種貨物的平均排放強度,或參照歐盟同行業中排放強度最高10%的企業。■ 產品碳排放量之計算公式 = 單位產品之碳含量 × 進口產品數量。 -
請問歐盟CBAM的推動時程?
■ CBAM法案已於2023年5月16日刊登在歐盟公報(Official Journal),自2023年5月17日正式生效。CBAM需計算碳含量的產品與涵蓋貨品項目包括鋼鐵及其若干鋼鐵中下游產品(如螺釘和螺栓及相關產品)、水泥、鋁及其若干鋁中下游產品(如鋁製容器、鋁製管配件等)、肥料、電力、氫氣、特定條件下之間接排放以及部分前驅物(precursors)。並明列出僅需申報直接排放的納管產品項目:包含鋼鐵、鋁與氫氣。後續亦須持續關注歐盟委員會在CBAM實施法案中的細則和規範。
■ CBAM過渡期2023年10月1日起生效,自2026年起實際課徵CBAM憑證,歐盟執委會於過渡期結束前評估是否將CBAM涵蓋部門擴大至有機化學品和聚合物等具碳洩漏風險之產品。
-
請問CBAM碳排放量計算方式?
■ 歐盟CBAM目前涵蓋範圍為生產過程排放(包含直接排放及用電碳排放等間接排放),每年5月31日前歐盟進口商必須申報上一年度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作為繳納CBAM憑證數量的依據。產品碳排放量之計算公式=單位產品之碳含量×進口產品數量。■ 原則上,排放量的計算應基於進口產品的實際排放量(actual emissions)。但當授權申報人不能充分確定實際排放量時,則應使用預設值(default value)計算。預設值的設定即參照貨物在來源國表現最差之10%設施的平均排放強度,或以歐盟同產業中排放表現最差的5%的企業平均排放強度計算。■ 歐盟CBAM已提出對於電力以外之產品排放強度計算方法,其中簡單商品(simple goods)計算其生產過程中的直接碳排與間接碳排(該產業電力使用之排放);複雜商品(complex goods)計算生產過程排放與生產過程所使用原料之碳含量;然實際運作上適用簡單貨品與複雜貨品的條件與情況尚未界定,值得深入再研究。 -
目前歐盟有委任哪些亞洲第三方對產品碳排放的查證?
■ 若是針對CBAM有關的碳排放,目前尚沒有相關規範的資訊,也許會特別指定他們認可的組織,但也可能接受既有的查驗證組織(如BSI、BV、DNV-GL SGS、TÜV等),尚待較明確的訊息公布。
-
請問歐盟CBAM的推動時程?
■ CBAM法案已於2023年5月16日刊登在歐盟公報(Official Journal),自2023年5月17日正式生效。CBAM需計算碳含量的產品與涵蓋貨品項目包括鋼鐵及其若干鋼鐵中下游產品(如螺釘和螺栓及相關產品)、水泥、鋁及其若干鋁中下游產品(如鋁製容器、鋁製管配件等)、肥料、電力、氫氣、特定條件下之間接排放以及部分前驅物(precursors)。並明列出僅需申報直接排放的納管產品項目:包含鋼鐵、鋁與氫氣。後續亦須持續關注歐盟委員會在CBAM實施法案中的細則和規範。
■ CBAM過渡期2023年10月1日起生效,自2026年起實際課徵CBAM憑證,歐盟執委會於過渡期結束前評估是否將CBAM涵蓋部門擴大至有機化學品和聚合物等具碳洩漏風險之產品。
-
身為國際品牌供應商,除了企業自行減碳外,可如何購買綠色債券或碳權?
■ 目前CBAM草案未明確說明企業購買綠色憑證可如何獲得CBAM憑證的減免,企業可透原料供應鏈的調整或公司內部減碳策略降低整體碳排放,其它企業自主減碳方式包含減少電網用電或以再生能源作為低碳的選擇。
-
針對成衣產業目前是否已有國外品牌針對此議題的趨勢及因應?
■「巴黎協議」目標預計在2030年降低全球碳排放45%,並且永續服裝聯盟(SAC)發布新版 Higg 材料永續指數 (Higg Materials Sustainability Index, Higg MSI)將以生命週期評估作為基礎,計算紡織材料之環境衝擊,各國紡織業者紛紛導入碳足跡計算與減碳機制。
-
國際上碳排放、碳足跡或水足跡等評鑒有哪些盤查標準與規定?
■ 臺灣有越來越多業者須因應供應鏈或品牌商要求進行碳盤查,目前「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國際上應遵循ISO14064-1:2018的規範,業者若填報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要求也應以ISO14064-1:2018為準,而「產品碳足跡」盤查則應根據ISO14067。若企業進行產品碳足跡盤點,但不規畫做第三方認證不申請標籤,則有其他國外標準可遵循。
-
產品碳足跡計算常見問題彙整
項次 問題 解答 1 產品碳足跡如何計算? 標的產品盤查範疇內之「活動數據」乘以「排放係數」加總 2 何謂活動數據? 即企業產品製造生產時的投入產出量 3 活動數據蒐集範圍? 蒐集範圍涵蓋產品生命週期範圍,若為B2C產品,則涵蓋原料取得、製造、配送銷售、使用以及廢棄處理五大階段;若為B2B產品,則為原料取得與製造階段 4 排放係數從何而得? 排放係數可從盤查供應商獲得,或從資料庫而得,目前國內碳係數可從環保署碳足跡資訊網與工研院DoITPro 資料庫而得 5 廠商該如何蒐集以及提供各階段資料? 可透過碳足跡盤查表,將五大階段需提供資料,依序蒐集填入 6 數據盤查過程哪些是必要資料? 原則上只要是盤查範圍內有花到錢的投入與產出項目都要列入( 資本財,例如:設備與建築物例外) 7 原料取得階段涵蓋哪些項目? 包含主要原料、次要原料、包裝材料以及耗材等 8 製造階段涵蓋哪些項目? 包含製造過程所使用到的各項能資源以及所產生的廢棄物等 9 配送銷售涵蓋哪些項目? 包含產品從製造工廠運送到第一階銷售點間相關的運輸過程 10 使用階段涵蓋哪些項目? 包含消費者使用產品時所耗用的各項能資源與產生的廢水排放等 11 廢棄處理涵蓋哪些項目? 包含產品在使用後所產生的各項廢棄物以及處置方式 12 能資源中的用水與用電量如何而得? 參考繳費單據與實際用水用電的紀錄情形 13 生產線若沒有獨立電錶,該如何得到製程用電? 原則上若可專線生產(無其他機台同時運作)為佳,可透過記錄此次生產數量與期間的用電度數而得知;其次為將整廠用電採分配方式,或使用勾電錶方式而得知 14 數據填寫時所使用單位? 除能源外,原料用量需轉換為重量單位(一般常用Kg),污染物等產出則依盤查表而定 15 碳足跡使用的單位? 每功能單位的二氧化碳當量(CO2e/Functional Unit,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per functional unit) 16 數據蒐集期間為何? 一般原則以常態性生產一年為期間 17 是否有關於碳足跡的國際標準? 目前是依照ISO 14067:2018溫室氣體-產品碳足跡-量化之要求事項與指導綱領進行產品碳足跡(CFP)之量化與報告 18 碳足跡是針對工廠還是產品? 依照ISO 14067國際標準,主要是針對「產品」進行計算 19 計算完產品碳足跡後,如何被國際認可? 當產品完成碳足跡計算後,即可透過第三方查證的程序,來取得查證聲明書 20 目前國內查證單位? 目前國內可進行查證的第三方機構,有立恩威國際驗證股份有限公司(DNV)、香港商英國標準協會太平洋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BSI)、台灣衛理國際品保驗證股份有限公司(BV)、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 以及台灣德國萊因技術監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TUV) 資料來源: 國際鏈結之企業碳足跡指引(2021.11) -
臺灣塑膠業者產品碳足跡驗證盤查與推動實務如何落實?
■ 建議業者可從能源使用資料的收集開始,如收集企業電費、水費、燃料使用單據等,並可參考環保署網站碳排放計算工具,初步評估企業排碳量,再從問題熱點著手減碳。業者並可向輔導單位學習碳排放盤查方法學做自行初步盤查。但建議仍需透過第三方認驗證單位進行碳排放認證,以符合國際標準。
-
從產品生產端盤查碳足跡,若不只是以再生能源替代傳統電力來源,如何從製程改善的角度達到減碳節能?
■ 電機電子產品製造中,有5成以上使用機構件與零組件,以組裝廠而言組裝設備的碳排放相對低。若製造過程中僅使用傳統電力(台電電網供應),則可從調整製程能源消費著手。在原物料的選擇中,企業可擇用低碳物料減少上游碳排放,在工廠端則可進行工廠用電設備分析,檢討製程設備可提高效率之處,達到總體節能減碳的效果。
-
臺灣多數製造業都是代工業,是否就是以碳盤查為主,提供碳數據給終端廠計算產品碳足跡? 零組件或材料這類產品是否不需要做產品碳足跡?
■ 供應商要交給客戶的資訊應該是供應商生產的產品碳足跡是多少,是計算完畢的數值,如同供應商產品之成本應該是自行計算完畢,報價給其客戶,不是客戶來幫供應商計算成本。■ 若客戶願意幫供應商計算,供應商便可以將產品生產相關的資料提供給客戶來幫忙計算,這時,重點是供應商要能正確地提供要計算碳足跡的完整資料。■ 材料/零件的碳足跡計算勢必逐漸往產業上游做管理,建議製造業者要提早學習如何盤點資料,以及如何計算碳足跡,多靠自己一點可以多省錢一點,也可以了解碳排放的來源,才能進行改變而減碳,提早進行綠色轉型提升企業競爭力。 -
邊境碳關稅的計算是否依照 ISO 14064-1進行盤查與查證(工廠直接碳排放)?還是必須依ISO 14067的產品碳足跡進行盤查(以生命週期考量)?
■ CBAM目前僅涵蓋直接碳排放,計算方式較類似ISO 14064-1。每年5月31日前歐洲進口商必須申報上一年度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作為繳納CBAM憑證數量的依據。進口商可使用出口企業提供之實際排放量證明,或者套用歐盟預設值(Default)排放量。■ 歐盟預設值基於該國該種貨物的平均排放強度,或參照歐盟同行業中排放強度最高10%的企業。■ 產品碳排放量之計算公式 = 單位產品之碳含量 × 進口產品數量。
-
科技業廠務系統可如何執行減碳? 企業每年為了促進營收,製造活動碳排放可能增加,要如何限制碳排成長不超過碳減量目標?
■ 工廠廠務與第一線作業人員對於製造運作與碳排放的狀況最了解,由於科技產業用電碳排放佔比最高,廠房方面的碳排放減量最直接的做法為電力使用的節約與空調改善。除了從廠房節能的面向減少碳排放,企業也可另外透過購買綠電的方式抵減碳排放。■ 企業在促進商業營收的同時,也可從其他管理模式限制各營業單位的碳排放。如光寶推動碳的財務化,實施內部碳稅,對各單位設有碳排放額度,若營業單位的營運碳排放超出額度則須付出相對的成本,促使各單位機及減少碳排放,達成企業總體碳減量的目標。 -
眾多減碳措施(如:新技術、再生能源、新產品 研發製造)的背後,是否真的有助於減碳? 在製造減碳產品過程中,是否可能創造更多碳排放?
■ 國際能源總署(IEA)針對國際上八大行業,包含快時尚、電子產品、汽車等產業進行碳排量分析,藉由生命週期評估(LCA),發現可由企業本身所控制的範疇一與範疇二碳排量僅佔總體產業碳排量的10%,產業最大宗的碳排放來源來自於範疇三原物料供應的間接碳排放。因此在考量碳排放改善作業時應從LCA概念思考。以蘋果公司為例,iphone的生命週期中,產品製造碳排放佔83%、產品運輸佔2%、產品使用佔14%,因此蘋果從製造端下手推動供應鏈零碳排的目標,而在手機使用方面透過APP的設計讓手機使用更省電,進而減少整體產品碳排放量。■ 政府呼籲業者「先低碳再零碳」,業者初步可從廠房空壓機、空調、鍋爐等設備做汰換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再進一步將製程優化。臺灣淨零碳排趨勢不可避免,政府各單位皆有資源可協助產業,希望各業者提早推動減碳行動。 -
企業水資源的管理是否也是減碳的措施?
■ 降低環境足跡是減碳重要手法,水資源管理也是減碳措施,如減少1度的民生用水就可以減少0.21公斤的碳排放。
-
企業在進行綠色轉型時,如何說服全公司共同往永續減碳的方向營運?
■ 以積極推動公司進行低碳轉型的中小企業金元福公司為例,該企業最初推動循環經濟與節能減碳時,員工對相關概念並不清楚了解。因此企業透過成立討論小組與基層員工溝通,定期分享相關循環議題的趨勢,利用約1小時的分享會促進企業內部交流。經兩年的運作時間,透過不斷的討論,公司內部對於綠色議題的掌握度提升,更能快速銜接企業決策。
-
面對不同的企業營運模式,如零組件製造業、金屬加工等,建議如何推動減碳?
■ 各企業無論在供應鏈的任何一環,都應了解其自身企業的碳排放組合(portfolio),完成範疇一、二、三的碳排放盤查以鑑別其碳排放熱點。其中範疇三間接碳排放的部分過往臺灣企業比較少關注,但相當重要,不同產業的間接碳排放熱點皆不同。如金屬加工業在原物料的使用與生產的間接碳排放最高,則應注重上游原物料的管理;電子電機製造業的間接碳排放則可能在下游與客戶端的交易之管理較重要。■ 企業首先應先鑑別其碳排放熱點,找出最有效的潛在降低碳排的機會,改善產品設計或製程,降低間接碳排放,做整體碳管理策略的思考。根據經驗臺灣金屬或電機產品加工業者,用電約占總碳排放6~7成,則可採用購買綠電的方式減排。代工業者因客戶指定設計或規格,則改變產品設計的可能性不高,但可透過使用其他再生低碳材料降低碳排。 -
企業如何因應及落實ESG永續指標的相關做法?
■ 以台達電為例,公司內部成立永續委員會,與國內外智庫及專業顧問共同執行低碳專案推動ESG。委員架構下設有與ESG指標相對應的專職功能單位,並與企業內各功能單位主管做聯繫。公司蒐集國際永續趨勢後,與內部營運做連結並檢討企業現況,將目標推動到各單位,以全部總動員的方式落實ESG。
-
請問國際造林計畫(自然碳匯)的實施? 以及臺灣認養復林計畫,如何計入企業的碳移除量?
■ 國際上有民間成立的自願減量交易平台,確有認證造林所產生的碳權而進行交易情形,未來我國如承認此類平台之認證結果,自可鼓勵國內企業至國外經營造林產生碳權,進行國內抵換。但目前臺灣官方有關植樹之碳權及交易等辦法尚未制定公布。此仍屬企業推動CSR自主減碳之範疇。
-
中小企業在資源與經費有限的狀況下,可優先做哪些事情?
■ 臺灣中小企業每年減碳活動預算僅約15~20萬,且各企業人力有限。近期各政府部會辦理多項淨零碳排相關活動與協助,中小企業可多多參考相關的免費資源。許多政府平台皆挹注資源免費提供業者諮詢管道或教育訓練,另許多線上活動在網路上留有資料,建議業者可上網搜尋各項網路資源,深入了解淨零碳排,建立減碳基本知識與能力。部分政府計畫另有提供碳足跡盤查補助,由專門顧問團隊協助業者。業者也可連絡所屬之公協會,了解協會對企業提供之資源。
-
大企業節能減碳行動的資源較充足,是否有適合臺灣中小企業進行的減碳策略?
■ 若要達到國際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許多新興節能技術仍在研發當中,現階段最可行的減碳方式是透過產業能源效率的提升。企業可透過專業服務檢測工廠設備,明確了解設備稼動率,進行能源分析,進而替換高效設備、企業數位化作業或進行其他減碳行動。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向來以中小企業為主要輔導目標,歡迎企業聯繫相關單位深入了解政府輔導資源,為自身企業進行碳排放健檢,另外經濟部國際貿易署除提供「碳足跡指引手冊電子檔」及企業碳足跡輔導外,亦在綠色貿易資訊網下建立「淨零碳排專區」,提供臺灣業者最即時全面之相關訊息,業者只要有任何問題,直接透過「淨零碳排專區」下「碳顧問+」線上提問單協助企業釋疑。
-
請問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架構與實務操作?
■ 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產業法規與實體影響造成額外的經營成本,因此資本市場要求企業揭露相關財務衝擊。企業內部包含財務長、核心經營團隊、重要投資人等需要認識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營運風險。許多企業目前已發布非強制性的永續發展報告書,然而TCFD為特定的具有強制性的財務揭露框架,其中將包含企業在不同的氣候情境下如何因應風險,需要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為協助企業落實TCFD,建議政府建立國內氣候資料庫提供企業參考,並與國際單位合作取得全球氣候資料,協助我國業者在海外產業佈局中可取得當地相關資訊進行完善的數據分析,促進產業對於各項碳議題因應做準備。 -
上下游產業鏈如何共同制定減碳策略? 是否有產業供應鏈整體的減碳成功案例或經驗可參考?
■ 範疇一及範疇二碳排放為單一企業可掌握之範圍,各企業皆可能為夥伴業者的範疇三排放單位,因此範疇三減排須與供應鏈上下游共同合作。以康舒為例,買主要求供應商在交付產品時減少包材並增加使用回收材料,相關要求影響企業生產程序以及上游的材料供應,對康舒非常具挑戰,因此康舒邀請上游設備供應商共同討論產品的設計,商討替代材料使用對產品穩定性的影響,最終減少塑料的使用。未來下游業者對供應鏈的低碳要求將會增加,不只影響自身企業,也會影響自家的供應業者,臺灣整體產業應重視供應鏈減碳的衝擊。
-
臺灣再生能源憑證如何銜接國際?
■ 臺灣身為外銷導向國家,國家制度與國際合作及鏈結非常重要。臺灣再生能源憑證(T-REC)在2017年推出後,在2018年即獲得重要的碳揭露計畫(CDP)認可,並陸續獲得北美及歐洲相關綠能標章、RE100、美國LEED綠建築標章等國際標準的認可。T-REC在國際上受到認同,並與各國憑證運作模式相同,如1張憑證為1000度電,透過電子方式發行,可有追蹤管理系統,創造經濟與環保雙贏。
-
未來臺灣綠電購買需求越來越多,是否有供不應求的狀況?
■ 我國已宣示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臺灣也將原本2025年綠電20%的目標,之後亦逐年提高。如經濟部規劃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在2025年至少達到20 GW,2025年後,連續10年,每年至少增加1 GW;離岸風電裝置容量2025年達到5.5 GW,2026年後每年成長1.5 GW。如果以增加之1.5 GW裝置量大約相當於56億度電計算,依新目標,10年間可新增15GW風電,屆時可新增560億度電,若加上太陽能部分,則產生電力將更多,因此未來將有充分的綠電進入市場供使用者購買,滿足國內綠色供應鏈以及企業對綠電的要求。
-
在眾多減碳措施中,自行投資綠電對企業是否碳排放抵減效益最大?
■ 企業可透過購買「電證合一」的綠電憑證抵減範疇二用電碳排放,然而目前臺灣各大型企業為降低碳排放皆有綠電需求,綠電市場在臺灣非常競爭,價格不低。建議企業可建立財務模型,評估用電碳排放對企業之影響以及購買綠電憑證對自身企業的成本效益。購買綠電憑證在短期間可降低企業對減排的壓力,從長期規劃而言應考慮企業節能或更換設備等降低用電量,並思考碳風險對於企業之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