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3月2日學程B-1-1由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黃正忠祕書長主講的「2012 綠色經濟發展風向球的解讀-企業之綠色轉型」,針對台灣企業如何永續發展,並且在綠色轉型之下,該如何學習國際經驗,以提升我國企業競爭力。1990年代左右企業家紛紛扮演起倡議及先行者,提出以少生多的生態效應,並鼓勵向高效能、高資源生產力及低碳永續方向轉型。隨著氣候變遷議題越來越備受關注,加上永續經營的理念在產品、服務及供應鏈管理發酵,並逐漸要求上櫃公司發表經營管理報告書時,必須將環境績效、社會績效與治理績效納入報告書中。除此之外,就學習國外企業永續管理經驗來看,歐盟提出2020年綠色成長策略:智慧成長、永續成長、共融社會作為綠色產業發展主要方向,更鼓勵企業發展朝向從經濟效益層面擴張至生態效益,企圖減緩及降低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
而B-1-2「企業的永續競爭力及領導企業的做法」由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胡憲倫所長主講,其中提及「企業永續發展」絕非僅是單純的讓企 業永遠獲利經營,而是指企業與整個大環境在邁向永續發展的脈動相互結合的過程。企業環境與永續競爭力之策略及做法為有一個企業永續的遠景-聚焦廣大貧窮落 後地區;B24B (Business to four billion)。2008年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提出「創造性的資本主義」(Creative Capitalism)的概念,並呼應了普哈拉「金字塔底層有無限商機」,認為傳統的資本主義需要修正,透過創新的概念,特別是以服務窮人為創新的著眼 點,或將可獲致企業與永續的雙贏,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之際,亦可創造經濟成長及消弭貧窮。企業界也應由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轉變到創造共享價值觀念上,使企業 在善盡社會責任同時也利益最大化,創造公司與社區的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