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美國市場綠色商機說明會

您在這裡

首頁
版型:: 
年度:: 
活動介紹-第一段: 

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為協助廠商掌握美國綠商機,特別於9月12日就川普新政與美國市場商機透析、美國半導體設備、智慧車輛商機與太陽光電產業機會與挑戰進行深入的分析。

 

本次活動由貿協張曉茜副處長代表致詞,張副處長表示美國是臺灣重要的貿易夥伴,2016年我對美國出口額達335億美元,是我國第二大出口國,川普2016年當選美國總統後,積極推動雙邊公平貿易,取代過往多邊貿易,提出「美國製造」策略,藉提高對外關稅等措施,號召國際企業撤回海外資金,轉向投資美國。面對川普新政所衍生的半導體設備與電動車等商機,臺灣廠商將有機會擴大相關產品出海口。

 

貿協市場拓展處陳雅琴組長表示川普上台後,美國失業率迄今已降至4.3%以下,為近10年的新低;另2017年以來,紐約證交所NYSE綜合指數持續創新高,顯示投資人對美國前景看好,在川普積極推動美國製造議題下,美國擁有全球最低的能源成本優勢;在技術方面,美國以矽谷為首的研發技術具有領先地位;另外美國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消費市場,在當地設廠有利貼近市場,掌握消費者需求,且美國金融市場與法規在全球最為成熟;因此對製造業回歸美國具有相當大的吸力。但是陳雅琴組長也表示因美國近年以發展服務業與金融為主,沒有形成明顯的生產和組裝的製造業聚落和整合供應鏈,技術性勞工相對較少且傾向於服務業,且工資偏高,企業面臨勞動成本壓力較大等問題。

 

工研院葉錦清資深研究員分享美國半導體設備商機,葉錦清表示2016年全球半導體設備產值較前一年成長10%,2017年美國為全球第四大半導體設備市場,因為物聯網將人類與機器串聯在一起,拓寬半導體的應用,在新世代的半導體製造工藝中,湧現如自駕車、智慧家庭、智慧穿戴裝置、智慧城市、航太等新的技術需求,將半導體需求推向新的尖峰。現北美半導體設備B/B值(Book-to-Bill,訂單出貨比值)多數在1以上,市場看多今年需求。以營收來看,雖然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前五大有3家(應用材料、科林研發、科磊)是美國公司,而美國的應用材料公司更居全球第一大半導體設備公司,但這些公司多屬於上游端,前段設備實力強大,缺乏封裝設備。而台灣半導體設備廠商以後段為主,前段設備零組件與耗材也有所斬獲。因此台美間可以互補。

活動圖片: 
發佈日期: 
星期四, 九月 21, 2017
活動介紹-第二段: 

石育賢經理表示2009至2016年美國汽車銷售持續成長,2016年乘用車銷售達到687萬輛,商用車將可達到1,099萬輛,2015年售後市場的產值達2.64億美元;因為臺灣有很多車輛零組件係針對售後服務市場,因此未來成長可期。在智慧運輸趨勢方面,未來車輛將連結手機、監控系統、傳輸感應等設備,創造更人性與智慧化的應用,因應智慧運輸,也將衍生如Uber等乘客經濟,推估至2030年將達8,000億美元,屆時整個車子的生產製造體系也將大翻轉,智慧駕駛在未來將是美國智慧運輸市場重要趨勢之一,其中Google及Tesla都是領導廠商,建議臺廠可以擅長的資通訊創新技術切入新應用市場。

 

工研院楊翔如分析師表示美國再生能源政策繁複,各州政策與電力環境自主,使得外商難以通用商業模式跨足全美市場。長期而言美國仍是重要太陽光電市場,美國本地製造商已少,電池和模組仰賴亞洲廠商供應,我國廠商雖有雙反稅率考量,仍不輕言放棄。美國另有許多知名度較小、區域型的住宅型系統商,是台灣廠商合作的潛在機會。美國本土模組廠商相當少,住宅型第三方擁有模式(Third Party Ownership; TPO)系統商必須仰賴模組進口供應,是為我國廠商潛在合作契機。美國投資稅賦抵免(ITC)逐漸調整,促使成長動力轉向商業型和住宅型,雙反議題目前兩岸廠商透過第三地設廠因應之,但近期Suniva提出201條款,預計十一月底宣判,目前尚無法推測是否一定會通過,但已掀起2017年第三季對我國廠商的拉貨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