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碳知識⁺

地區 | 減量目標 |
臺灣 | 2030年較2005年減量20% |
韓國 | 2030年較2017年減量24.4% |
日本 | 2030年較2005年減量25.4% |
美國 | 2030年較2005年減量50-52% |
歐盟 | 2030年較1990年減量55% |
中國大陸 | 2030 年碳排放密集度 (單位GDP碳排放量)較 2005 年降低60-65% |
新加坡 | 2030 年碳排放密集度 (單位GDP碳排放量)較 2005 年降低36% |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是臺灣首部明確授權政府因應氣候變遷的法律,明定2050年的長期減碳目標,該法源於2015年7月1日由總統令公布施行。在溫管法第四條即明訂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50%以下。前項目標,中央主管機關應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參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其協議或相關國際公約決議事項及國內情勢變化,適時調整該目標,送行政院核定,並定期檢討之。
面對極端氣候加劇,各界積極要求環保署修訂2015年制定之溫管法,目前環保署於2020年底提出修正草案,將34條的溫管法升級為62條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在原溫管法第四條2050年較2005年減碳50%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是否修正一事,目前各界仍有不同意見,尚待環保署研議並訂定相關執行政策細節,以達成長期減碳目標。





盟為防止產業碳洩漏並促使全球產業往低碳製造轉型,於2021年7月14日發布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CBAM草案以歐盟碳排放交易制度(EU ETS)為基礎延伸,規劃自2023 年1 月1 日起開始為期3 年過渡期,2026年起全面實施CBAM。初期以水泥、電力、化肥、鋼鐵和鋁為規範產業,適用於受規範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直接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過渡期間歐盟業者須申報其進口商品的產品碳含量,但無須支付費用,2026年後則須繳納相對應的CBAM碳排放憑證。為協助我國產業了解CBAM草案內容,特整理「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草案 背景說明與摘要」,詳細內容請點此下載,歡迎業者閱讀分享!

歐盟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預計於2023~2025年過渡期間要求自非歐盟地區進口受管制貨品(水泥、電力、化肥、鋼鐵和鋁)須申報產品碳含量,並於2026年起繳納CBAM碳排放憑證。臺灣經濟高度仰賴出口貿易,而CBAM的發展將改變國際貿易比較利益。對於歐盟未來貿易趨勢,國際貿易局推出「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草案 常見問答集」,針對CBAM執行原則、排碳量計算、違反罰則、CBAM對我國影響等議題為業者釋疑。欲見詳細常見問題集,請點此下載,亦歡迎業者多加閱讀、分享!





● 制訂高碳價,以達到《巴黎協議》中控制全球氣溫上升幅度2°C的目標,國際專家建議碳定價價格訂為USD 40-80/tCO2e。
● 機制設計應根據其適用範圍進行調整。
● 碳定價僅是其他支持性政策的一部分,透過其他配套機制推動減碳行動與技術或產業研發,而非造成經濟發展的障礙。
● 歐盟碳排放價格創下歷史新高,歐盟在宣布綠色新政政策後,各國加強制訂長短期氣候目標,未來預計緊縮碳排放上限。
● 加拿大、德國、愛爾蘭、以及拉脫維亞等國碳價格提升。
● 紐西蘭氣候變遷法案修訂其ETS與國家氣候變遷政策架構,以符合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許多國家亦考慮實施碳邊境調整制度(Carbon Border Adjustments Mechanism, CBAM)。
● 2021年2月中國正式推出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機制,涵蓋其國內30%的碳排放,總量為4,000 MtCO2。
● 在歐洲的部分,英國與德國推出國內碳市場,荷蘭與盧森堡推出國內碳稅。



碳知識 *問題 主要國家施行碳價格現況 答案

區域/政策 | 配套方式 |
歐盟碳交易 | 至少50%的收入補助與氣候、能源有關的投資項目新增創新基金、現代化基金以支持低碳技術發展 |
韓國碳交易 | 支持減量設備設置與技術研發 |
中國大陸碳交易 | 拍賣收入將用於促進國家減碳與相關能力建設 |
美國加州碳交易 | 50%用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另50%用於投資於潔淨能源開發、低碳運輸工具及永續基礎建設等(包含25%對於弱勢群體協助) |
新加坡碳稅 | 對民眾:實施碳費後3年內(2019-2021年)對國宅每戶提供20新幣/年水電費補貼 對產業:實施碳費後5年內(2019-2023年)將10億新幣(或以上)用於補助節能技術與提高能效之投資 |
日本碳稅 | 對民眾/對產業:使用於節能技術與提高能效投資之補助 特定對象豁免加徵碳稅:特定產業發電用煤(氫氧化鈉及製鹽)、石化原料及農業用油、部分運輸用油 |
瑞士碳稅+碳交易 | 1/3稅收用於減少建築排碳或推廣減碳技術 2/3稅收重新分配給民眾或產業,消費較少的人可從中受益 |


不論是企業進行生產,或我們日常生活都會使用能源。目前科技仍以化石能源為主,無法避免溫室氣體排放。為避免過多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嚴峻氣候變遷問題,全球開始設定各種減量目標。企業與組織也積極擬定減碳策略,以因應未來減碳趨勢。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透過各種節能減碳策略或購買其他企業碳權,以平衡溫室氣體排放。例如A公司排放溫室氣體,向B公司購買排放權。若B公司實際上是與政府領取過多的碳排放權,並未採行減碳策略,因此A公司所購買的碳排放權,僅是用於平衡該公司排放。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指透過植樹造林、碳捕集與封存等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企業或組織即使有排放,可透過相關技術使溫室氣體淨排放為零。
碳中和與淨零排放概念上都是減少與平衡碳排放。碳中和可購買其他企業的碳權,該企業或組織實際上仍有排放。淨零排放需透過碳捕捉與封存相關措施實際減少溫室氣體,因此淨零排放並不會增加排放,屬於更積極的減碳概念。
國際上已有不少企業積極設定減排目標。例如美國微軟(Microsoft)公司2020年1月宣布將在2030年實現負排放,到時微軟公司減量將超過碳排放量。除此之外微軟公司更承諾2050年將消除1975年成立以來產生所有碳排放。因此積極減碳成為未來企業永續經營的目標之一。

我們從臺北開車到高雄,需要讓汽車加滿汽油。汽車燃燒汽油除了產生動力外,也產生二氧化碳。然而並非使用汽油當下才產生二氧化碳,從原油提煉汽油的生產過程也都會產生排放。沙烏地阿拉伯開採石油階段,運轉開採機器需使用能源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開採石油後透過油輪運輸到臺灣煉油廠,油輪運輸與汽油煉製過程都會使用化石能源。因此汽油從開採、運輸、到最終煉製過程皆使用化石能源,以目前技術仍無法避免二氧化碳排放。碳足跡是在計算整個產品從生產到最終使用所排放碳總量。
目前國際上已有許多計算碳足跡方法,然而各種計算方式與涵蓋範疇不同,也讓各種碳足跡計算結果有所差異。通常採生命週期評估(lifecycle assessment)方式來估算碳足跡,該方式盡可能考量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然而生產過程中各家公司所採用技術有所差異,讓碳足跡計算存在不確定性。當面對更複雜的活動時,例如製造塑膠玩具所採用的塑膠原料來源眾多、透過加熱並利用模具壓製、以及最終運輸到商場的生產過程複雜,生產過程是考量哪些產業生產鏈也讓碳足跡各種計算結果不同。
以英國專門生產零食的企業Walkers為例,首先選擇該公司最受歡迎的洋芋片口味(奶酪和洋蔥),委託Carbon Trust計算一包洋芋片之產品碳足跡,其具體做法是由供應鏈著手,亦即從(1)馬鈴薯與葵花籽(調味料)的種植、(2)洋芋片的生產、(3)洋芋片的包裝、(4)洋芋片的配送、(5)洋芋片空包裝的處置等,進行每一個階段能源消耗的統計,並轉換為所產生的碳排放量。Carbon Trust並針對其它口味的洋芋片進行碳足跡計算,發現並沒有明顯差別。最後所統計出來每包Walkers洋芋片的碳足跡為80克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接下來,Walkers針對整個供應鏈進行溫室氣體減量計畫,在兩年之間減少了約7%的碳排放(相當於每袋6g的減量)。因而於2007年3月,Walkers在其洋芋片包裝上標示了75g的碳標示,75g除了是標示著每包洋芋片的碳足跡,也同時標示Walkers承諾在未來所進行的減量規劃。
https://ghgregistry.epa.gov.tw/ghg_rwd/Main/CO2/CO2_3?Type=2

介紹 | |
公司簡介 | 埃克森美孚是美國總市值最大公開上市石油公司,主要從事原油及天然氣勘探和生產,並經營原油、天然氣和石油產品的運輸及銷售。 |
減量目標 | 宣布2025年碳排放量將比2016年基準降低15%至20%,並且減少40-50%的甲烷排放。 |
氣候策略規劃 | ◆減少公司營運碳排放 ✓淘汰高耗能廠房 ✓燃料使用多元化 ✓提升廠房能效 ✓使用汽電共生設備 ✓重製生產產能與研發新分解技術 ✓購買太陽能與風電 ◆發展潔淨能源 ✓擴大天然氣產能與發展綠色運輸 ✓持續研發低碳原物料,如汽車零組件、化工材料等 ✓研發低碳燃料與提供高能效油品 ✓研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 ✓使用低碳氫能與生質能源,如藻類燃料 ◆積極參與氣候變遷政策 ✓簽署石油暨天然氣氣候倡議 ✓提出企業自主減碳目標與規劃 |
介紹 | |
公司簡介 | 英國石油是世界最大民營石油公司之一,主要業務包含整合探油、探氣、煉油、儲油、售油、零售等營業領域。 |
減量目標 | 2050年前達到淨零目標。 |
氣候策略規劃 | ◆發展潔淨能源 ✓發展能效高且低碳燃料,如氫能 ✓擴大風力與太陽能能源投資 ✓透過使用低碳能源(如沼氣)發電來降低產品碳濃度 ◆降低排放 ✓增加低碳電力使用 ✓導入碳捕捉封存技術 ✓提供低碳產品給客戶 ✓運用低碳能源發電 ✓運用可持續污染減量技術達成減碳成效 ◆減少公司營運碳排放 ✓淘汰能耗高的廠房,減少二氧化碳與甲烷排放 ✓因應疫情同步降低產能,亦可節省能源消耗 ✓將減碳策略落實至各地生產據點,共同完成減碳目標 |
介紹 | |
公司簡介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國大陸油氣行業最大的油氣生產和銷售商,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業務含括原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等。 |
減量目標 | 宣布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氣候策略規劃 | ◆擴大天然氣 ✓提高天然氣產能 ✓優化天然氣輸送管線網 ✓推廣天然氣 ◆推動產品綠色化 ✓提升油品質量 ✓製造綠色化工產品 ✓全生命週期綠色管理 ◆降低環境影響 ✓實施污染防治行動方案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推動物聯網與智慧環保管理系統 ◆發展潔淨能源 ✓開發地熱能源 ✓擴大生質能研發 ✓布局氫能產業鏈 ✓發展風電、太陽光電等能源 ◆布局綠色產業 ✓整合集團環保產業鏈 ✓發展綠色基金 |

當我們一直在強調減低全球碳排放時,我們會需要新的零碳方法來發電、種植、製造、運輸。然而大部分零碳、低碳方案相較於目前使用的能源技術與化石燃料都被視為一種更高成本的轉型選擇。然而以往我們使用產生碳排的服務或產品時往往忽略其生產與採用的環境成本,所以看起來才比替代能源便宜,而這也同時成為推行零碳經濟關鍵阻礙。
在比爾蓋茲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How To Avoid A Climate Change)中,他定義了「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的概念,並歸結成未來解決氣候問題的重要原則。綠色溢價指的是同樣一件事的實施過程中涉及碳排放和沒有碳排放方案之間的成本差異。舉例來說,美國一加侖噴氣燃料的平均零售價約為2.22美元,而生質航空燃料價格約為每加侖5.35美元,因此若採用零碳燃料的綠色溢價就是3.13美元(花費約140%)。這也點出了消費者以及企業是否願意、有能力多付出價錢來購買更環保、更低碳產品的議題。
也由於溢價的部分無法經過精確的計算得出最佳方案的選項,它隨著不同面向的假設而有所不同 (如政策、市場風氣),但儘管綠色溢價是一個不完美的衡量標準,但透過數據可以幫助產業在做決策時各自檢視要實現零排放的成本與風險狀況來投資、研發、與擬訂計畫。